画家杨林画说《醉翁亭记》:走读醉翁亭,写生琅琊山

赛高部落

书画专注于文化领域,书画传播推广领先品牌。

画家杨林画说《醉翁亭记》:走读醉翁亭,写生琅琊山

图文/杨林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早已令我对琅琊山心向往之。

深秋时节,背上画包,我决定走读《醉翁亭记》,行走琅琊山水,去品味醉翁太守的畅意人生,去感知沉淀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的名人、名文、名亭、名泉、名洞、名林、名园…… 在自然山水中写生,就是以自然为师是“师造化”,这是我近年来“行走山水间”所感悟的真谛,这似乎也成为了我近年来的一种常态与生活方式,之中甘苦身在其中,乐此不疲!

晚秋,山上虽然没有“野芳发而幽香”与“佳木秀而繁阴”之景,但 “风霜高洁”,层林尽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今年的天气冷的晚,虽然已是十一月份,空气中仍然飘着淡淡的桂花香,目之所及皆能感应到欧阳修描绘的大自然四季变化的奇妙。

兴许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为政遗风犹存,当地政府还山予民,把主要的进山门票取消了,市民在山林步道锻炼跑步,游人三三两两闲庭信步,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正所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置身在这样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之中,恍恍然时光仿佛回到九百多年之前……

名山大川,是中华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最真实的载体,这一点在琅琊山上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唐代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辛弃疾、宋濂、王阳明、文徵明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可枚数的传世之作,并以摩崖石刻、碑刻的形式保存下来,在琅琊山的山林步道、楼台亭阁间随处可见。

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欧文苏字碑”和七块唐代的摩崖更是稀世之宝。“观自在菩萨刻像”,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眉目津津向人欲语”,吴带当风,堪称一绝。“金刚经塔形碑”,为明滁人杨大化勒石,杨桂秋书,是在一块七级塔形石碑上镌刻的《金刚经》全文,雕刻精美,在我国现存石碑中属珍品。

这些摩崖碑刻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点缀在琅琊山水之间,闪耀出迷人的光彩,令我这个喜欢碑刻文化并在黄岳画院收藏了很多碑刻的人,驻足流连,反复观摩,陶醉其中,俨然也成了一个醉翁了,呵呵…….

而历代达官显贵,修行僧道开山修寺建亭,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群,更是琅琊山的镇山之宝,唐代的琅琊寺古建筑群、五代的清流关、宋代的醉翁亭和丰乐亭古建筑群,皆是卓尔不群,虽然是大部分近年来重修,但仍不失精美。

其中最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便是醉翁亭了,让我最为惊叹的是琅琊寺内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无樑殿”。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古建工作,对中国传统建筑十分痴迷,能在琅琊山仰瞻到这些弥足珍贵的古建筑群,更是兴奋不已并为之陶醉,所以此次写生创作,这些古建筑是少不了的描绘对象。

《无梁殿》

无梁殿是琅琊山古建筑里最能触动我内心感受的砖石建筑杰作,此殿背靠大山,历经风雨战火,保存的如此完美,一见便让我怦然心动。它始建于东晋,原名玉皇阁,为道教场所,明代重建,是琅琊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整个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没有飞檐、也无斗拱,结构坚固,气势雄伟,里面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形门,无一根木梁,成为中国建筑中独特的建筑样式——“无梁殿”,在中国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它构建在山崖的平台之上,高高的台级几乎是超过了50度的角度,从下拾阶而上,要上行几十米方能登上平台,不禁让人升起一种崇敬之感,怀着这样的心境,坐在殿前的平台上,动笔前这幅作品的大体意境已然是成竹在胸了。

我把古殿作为画面的中心,掩映在古树的后面,又尽可能地用笔墨表现出苍厚的历史感,用笔古拙而斑驳,行笔速度慢而不快。正面的五个圈穹门洞造型优美,古意悠远,是大殿的重点和亮点,刻画时注重其意趣的表达而不是细节,门前的几棵古树秋意盎然,与古殿相应成趣,也增加了空间层次。

近处的栏杆和杂树等,用概括性的水墨渲染表现,以更加突显无梁殿的深邃,也表现出中国画笔墨趣味,再用一抹淡淡的青色点染远山,为了突出深秋萧瑟的景象,我在枝头上点染了一些朱砂与淡赭石,与殿堂特有的砖红色形成互补和衬托,这样整个画面的意境便呈现出来了。

《书酒风流同乐园》

同乐园园名取自《醉翁亭记》里的“醉能同其乐”。园中的唐代摩崖石刻令人叹为观止,为了把摩崖石刻的古朴和与相对应的林木之秀表达出来,在这幅作品里,我舍弃了很多内容,笔墨尽可能放开,将林木部分压缩,让摩岩的山石占据大部分的画面,以突出摩崖石刻的雄壮。

在笔墨的运用上,林木的表现是润泽的艺术效果,而崖石的质感是苍厚古拙的,并且大面积地留白,使得画面空灵许多,山脚下的小石桥略夸张,起到点晴的作用,石桥下缓缓流淌的一湾溪水,和整个画面形成亦动亦静之势,相映成趣。

《醉翁亭》

也许是因其享誉“天下第一亭”的原因,我来回观赏,驻足许久,最终从侧面“让泉”的平台,选择了一个泉水边的角度,摆好画架,坐下来,眼前“渐闻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多少次书本上跃然而出的画面,当真正身临其境时,有一种突然和作者超越了时空的精神链接,这便是写生创作的灵感源泉吧!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山川名胜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有型的东西,更是它本身所示现之外,背后所存在的东西。

当年欧阳修在亭中宴请朋客百姓,“饮少辄醉”,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不仅如此,他还此办理公事,“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

虽贬谪地方,欧阳修丝毫没有悲悲戚戚,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反而把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这和他的才情万丈,志趣高远,胸襟坦荡宽厚不无关系。因此,醉翁亭是与民同乐的地方,也是宽简为政的好场所,更是欧阳修寄情寓志的乐园。这便是醉翁亭创作所要传达之本意所在。

这幅作品中,溪水中的山石古朴厚重,由近处一直延伸到石桥下,和整个石桥以及石头的驳岸,形成了互为统一的整体,特别适合中国画的笔墨表现,苍苍茫茫的笔墨,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潺潺的流水,不能过于细碎的表现驳岸小石块,这样既整体又统一,溪流、驳岸、石块、石桥占据画面的大半部分,抬高了视角。

“醉翁亭”在几棵经过取舍的古树后面,虽隐幽,却凸显出来,醉翁亭墙面的青砖不做过细的刻画和表现,尽可能的留白,也成了画面的气口,和溪水中的白色溪流形成互动,画面轻快而灵动,几棵古树林木相互映衬着,用来增加画面的氛围,亭子后面用淡墨渲染一点远山和远树,主体色调以淡赭石为主,以显古幽高远之意趣。

琅琊山不仅蔚然深秀的自然风光令人醉而忘返,乐不思蜀,它所沉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足以令每一个来访者陶醉其中,乐在其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欧阳修也。”醉能同其乐,醒能画以水墨者,黄岳杨林也……。

我想这似乎也是和琅琊山和欧阳修的近千年之约吧。

画家简介:

杨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黄岳画院院长

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

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

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泠印社主办)

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泠印社主办)

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

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泠印社)等

—END—

本文由书画原创,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以上为嘉宾观点言论,不代表本馆立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