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2024)
豆瓣评分:7.8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编剧: 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演: 蒂尔达·斯文顿 / 朱丽安·摩尔 / 约翰·特托罗 /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 胡安·迭戈·博托 / 劳尔·阿雷瓦洛 / 薇姬·卢恩戈 / 艾历克斯·休·安德森 / 伊斯特·麦克格雷格 / 阿尔维斯·里戈 / 玛丽娜·马修斯 / 莎拉·德米斯特 / 安赫·道格 / 波比·萨尔沃·门努兹 / 安妮卡·沃斯滕 / 肖恩·伍德沃德 / 保罗·卢卡·诺 / 克里斯蒂娜·科瓦尼 / 妮娅·波蔓 / 朵拉·罗东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 美国 / 法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4-09-02(威尼斯电影节) / 2024-10-18(西班牙) / 2024-12-20(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隔壁的房间(台) / 邻人之爱
IMDb: tt29439114
剧情简介
英格丽(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和玛莎(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年轻时是好朋友,她们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她们渐行渐远。失联多年后,她们重新开始了联系。 影片改编自美国华裔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的小说《你在经历些什么》。
网友热评
橘子冰 2024-10-26 03:24:11 美国
配色十级艺术,绝美画面,经常为两位的脸和穿搭而窒息。出来后和朋友聊,觉得可能是纽约太商品化的原因,我看着她家的天际线、艺术品、书、她租的房子,我脑子里只会去想资产价值,上产者的生命痛苦突然就显得很虚浮了。疾病、痛苦、亲情、寂寞,又有多少人的死亡比这复杂和绝望多得多。
不换 2024-09-03 04:05:33 英国
没有超过阿莫多瓦的舒适区。1.觉得阿莫多瓦从平行母亲开始,就开始尝试一种“女性重新讲述男性故事”的尝试,在平行母亲里是女儿找父亲,在这个故事里则更直白:“战争是男人的事”,但男人集体失语,因此只能由女人讲述或转述。2.在他的女儿国里,蒂尔达和摩尔的双重镜像绝美,母亲也只能藉由女儿还魂。3.多重引用,致敬,阿莫多瓦还在捍卫欧洲艺术电影最后的尊严。4.我感觉阿莫多瓦在嘲弄近年的左翼政治,“take it easy” 5.一星情感分,三年后再次参加阿莫多瓦电影的首映。蒂尔达临终前的造型像极了我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嘟嘟熊之父 2024-09-02 18:56:49 西班牙
期待拉满也不会失望。死亡的阴霾被色彩、光线与气味,植物、家具与老电影反复驱散,又很快在可视化的身体疼痛与心理焦灼中聚拢,连带着对旧日时光的悔恨,浸入近乎解脱的临终状态。大概是语言体系的变化,对话更轻柔更富试探性,反应的节奏也多了一层困惑,不再如前作果断。围绕死亡展开的宣示、恳求、预告、排演、审问与欺骗,每一幕都令人屏息凝神。斯文顿饰演的女儿的出现,实现了绝佳的超验效果,阴霾终被阳光驱散,一生如此漫长,生死不过一念之间,越来越富有东方禅意的阿莫多瓦。
NidomeAoki 2024-09-08 11:47:57 加拿大
非常好,甚至感觉自己世界分为有这个电影之前和之后已经非常不同了(上映二刷预定
🌈raymexic 2025-01-13 17:12:57 广东
喜欢极了,一旦阿莫多瓦摒弃了《平行母亲》结尾那种他完全不擅长的过分宏大的历史主题而转入那种对于细微情感的描绘之后一切就都对了,那浓烈的色彩、精美的布置、平实的话语和动人的情感是那么让人感同身受。原来当我们的人生步入终点之后再次回望过去,才发现原来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和不能丢弃的,年少轻狂式的疯狂性爱和动荡不堪的生活境遇早就让我们与所谓的可惜划清了界限,而那些我们曾认为是遗憾和无法解开的谜团也许到了最后也由不得我们来重新打开,所以就这样安静地走向最后一站吧,为自己打理好能打理好的一切,再让树林中鸟儿的歌声和穿透树叶的阳光带着我们走向“隔壁房间”,那里充满了涅槃而生的希望,被大雪静静保护、等待着新一个春天的破茧重生。
渡边 2025-01-14 21:29:42 江苏
阿莫多瓦不干装修真的可惜了。
LORENZO 洛伦佐 2025-01-30 06:06:50 荷兰
死亡是需要阅历且敏感的议题,许多人避之不及,但或许是恰巧自己也在准备遗嘱,也或许是已经经历了一些类似的生离死别,对我来说阿莫多瓦能把这个题材拍成这样已经无可指摘。区别于哈内克的《爱》,阿莫多瓦用他惯用的大量色彩和时而严肃时而调侃的对白,把死亡拍得更轻盈更幽默,举重若轻处处流露出对生的向往。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宛若世界末日的我们,或许更应该向死而生。那乔伊斯笔下沉寂静默的雪,终会降落,铺满整个爱尔兰。而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生命即便如三岛由纪夫般短暂,“想起那天雪花飞舞的早晨,即使翌日晴空万里,我的心里仍然不停地飘着幸福的雪花。”
废话队长 2024-09-03 00:38:02 意大利
太平了,而且阿莫多瓦近几年的作品都沉迷于一种相当现代性相当豪华的室内装潢,再配上蒙德里安风格的色块拼接,看多了就感觉呆板而缺乏活力。找来这两位演个室内小品,浪费到了有点暴殄天物的地步。喜剧性别议题最为亢进的创作者变成温温吞吞在床边给你讲故事的大爷,阿莫多瓦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Isomorphii 2024-12-21 05:05:32 美国
是很美的,色彩非常漂亮,Tilda的穿搭每一件都想买,但这个故事真的太昂贵了,你能看到纽约最美好、最平静、最老钱的一面,我无法抑制自己去想她这些时装的价格,一粒安乐死药物的价格,一个月豪宅的租金。我太难和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共情这样一个相当自命不凡的故事。
甜味放映机 2024-09-03 19:24:02 英国
我一向是不太喜欢这种长文本室内戏的,太招困了,但这个是真好,像是散文。我记得我刚接触编剧行业时,我的老师建议我寻找灵感的方式,是找一家咖啡馆坐一整天,观察路人,揣测他们为什么那样穿着,会说什么,他们的职业,正在经历什么等等。而这部电影对于作为观众的我而言,就像是在一家咖啡馆里窥探一场私人的生活和对话。当然,客观的说,对于阿莫多瓦本人而言该作在他的导演生涯实在算不上特别的作品,但是今年的主竞赛而言属于上乘之作
仿生德语人 2024-09-02 23:31:11 意大利
故事其实是可以的,但还是建议阿莫多瓦不要再勇闯英语圈了尽快回西班牙拍电影。
montage 2024-09-08 12:05:18 加拿大
TIFF24#08|其实不难想象为什么阿莫多瓦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会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片中Tilda要搬离自己熟悉的家才能面对死亡,而与之对应的,是现实中阿莫多瓦也需要离开西语环境才能处理死亡议题。而隔壁房间和其他所有的类似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他即没有困于对往昔岁月纠葛的过度沉溺,也没有让焦虑和恐惧占据议论的中心。他思考的更多是要如何有尊严的死去,又“吊诡”地发现了死亡本身的某些迷人甚至幽默之处。但他当然也绝不是乐观的,那样就成为了《遗愿清单》这样无聊的励志电影。或许在阿莫多瓦的世界观中,死亡是不可名状又有些优雅的恐惧和哀伤,就像片中被轻轻关上的房门,和结尾下起的飞雪。
欧 2024-10-22 07:06:12 德国
不断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拍得很一般。开头蒂尔达斯文顿在病房起身对朱利安摩尔叙述时,语言就已经被置换成浅薄的形态:语言插入前夫的故事,语言陈述与女儿的关系,语言提出陪伴自杀的请求……阿莫多瓦对形象的使用重新沦为了空洞的装饰,以放置语言所处的看似合适,实则让建立的形象变得抽象、无力,而明确得几乎没有意义的位置。秉持着平淡的阿莫多瓦让濒临死亡的表演都被语言衬托得迂腐,故事过于贫瘠,罗西里尼、乔伊斯、基顿、伍尔夫故作轻松的插入更加显得无趣。所以当那几次步上楼梯的俯拍短暂出现,我们真正看到摩尔的表情,以及目光所凝聚的、仅露出一角的门与门框的特写,才看起来非常珍贵。
红酒与谋杀 2024-09-02 20:08:06 英国
目前观感最为舒适的一部竞赛片,阿莫多瓦的视觉审美不服不行啊,他片子的美术每每都是沁润心灵的视觉疗愈。这片剧作上最精华的部分还不是数次点出乔伊斯的《死者》作为参照体(片尾摩尔的那次引用是最好的,因为涉及到了叙述主体的转变),而是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一角“重新现身”的最后十分钟,且这时的摩尔已经完成了人物职能的置换,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设置太巧妙了,这不比斯文顿一人分饰母女两角的另一部《永恒的女儿》高出太多了,最佳编剧奖可以直接颁了。
饮歌 2024-09-07 23:30:53 加拿大
即便换成英语,阿莫多瓦还是那个一样的他。他用一篇短小的散文,如同跟好友对话一般谈论了一下生死和面对生死。纽约粉色的雪花,郊外林间的鸟鸣,大块明艳的色彩冲击,还有两个女演员那种信手拈来的松弛…都让整部电影即便是在探讨死亡,都那么平心静气,举重若轻。
寒枝雀静 2025-01-11 09:05:26 法国
B+/ 鲜明切分的三段,从扁平的城市景观与琐碎对话逐渐过渡到一种对演员/人物的内部观测。摩尔从被动的观众逐渐成为主动的表演者,是面容,是观看的眼;斯文顿从真实的记录者转变为幽魂,是姿势,是变形的身体;外部空间则从叙述性的、文学的回忆剧场,逐渐转向死亡与未来的排练室/放映厅。实存的银幕上,基顿与乔伊斯构成身体运动与停滞的两极;而不断开关的门与窗成为潜在的银幕:当光透过这些空间的边界时,人物的生命被延续。当斯文顿以一个升格镜头漂浮过来时,我们完全无法辨别她是生是死;而当她以另一身份再度划过同样的弧线时,我们反而能确认:影像的身体是如此笃定地延续与激活着现实的身体。而这可能就是如今的阿莫多瓦对世界尚存希望的缘由。
猱困困 2025-01-24 23:39:59 北京
万万没想到,在我最渴望有人能耐心地与我谈论对死亡的看法的阶段,是阿莫多瓦给予了我这样的体验。感恩。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2024-10-25 11:33:52 美国
女性帮助女性告别的故事,完全去奇情化的阿莫多瓦,与“痛苦与荣耀”刚好形成温柔的对照。整个剧本如果用西语的话情绪或会更浓烈,英语总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味道?死亡也能如此色彩斑斓,不愧是我爱的导演,点缀的酷儿元素让人会心一笑…
欢乐分裂 2025-01-14 21:38:08 上海
“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援引《死者》的时机与叙事节奏是贴合的——从纽约粉色的雪到林间小屋白色的雪,影视化的雪,她们交谈的姿态从面对面到假面式构图,言语逐渐如雪花轻盈起来;视点也随之发生改变(以仰视楼上开着的门达成“跃迁”),接受死亡来临的主体从“死者”辐射到“生者”,死亡不仅关乎个人存亡,更是人类的终极哲学命题。「隔壁房间」的寓意真好啊,即使有勇气对生命作出自主选择,仍希望有人陪完最后一程,能找到认同生命观念的人不啻是一种幸福,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希望总有一间隔壁的房间留作“退路”;躺椅上爱德华·霍普式的身形与纽约的天际线对比,女儿戴着母亲(幽灵)的面容释放了记忆,镜头回退,她们灵魂也缓缓地昏睡了。
已汪销 2024-09-04 04:37:26 意大利
没人觉得阿莫多瓦的色彩很电视剧吗(没有贬义),但就是横竖看不出电影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