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的欧陆 Kontinental '25(2025)

赛高次元

豆瓣评分:6.8Kontinental '25导演: 拉杜·裘德
编剧: 拉杜·裘德
主演: 埃斯特·通帕 / 安娜玛丽亚·比鲁斯卡 / 马里乌斯·达米安 / 伊林卡·马诺拉切 / 瓦娜·马尔达雷 / 谢尔班·帕夫卢 / 阿德里安·希塔鲁 / 加布里埃尔·斯帕休 / 阿多尼斯·坦察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语言: 罗马尼亚语 / 匈牙利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25-02-19(柏林电影节)
片长: 109分钟
又名: 二零二五年的欧陆 / Continental 25 / 欧陆慈航2025(港)
IMDb: tt35492581

剧情简介

奥尔索利亚是特兰西瓦尼亚主要城市克卢日的一名法警。一天,她必须将一名无家可归的男子从地下室驱逐出去,这一行动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使得奥尔索利亚必须尽力应对随之而来的道德危机。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网友热评

Monika0106 2025-02-20 08:46:01 德国
反讽得太到位了!观影过程中「乱世先刀圣母」的声音在我脑海里一直徘徊。一个为了流浪汉自杀而深陷自责的大善人,在流浪汉因为自己遵守法律执行任务而自杀之后反而走不出自己的道德困境,用罗马尼亚语,德语,法语或许还有匈牙利语跟闺蜜,母亲,丈夫,学生,神父轮番述说「我错了」「我好内疚」「我为什么不给他工作」让自己成为欧盟祥林嫂。她可以因为内疚慷慨地捐款,取消自己的假期,拒绝和丈夫doi, 却又可以在愧疚的刺激下和自己的学生野战,在深夜宿醉呕吐。神父说得真好「夸大自己的愧疚也是一种犯罪」2025欧陆的圣母们抨击着战争,一边同情着弱者,悲悯着众生,一边又巴不得他们赶紧「死掉」别再加深她们的负担,讽刺拉满!另外女主的台词真的好牛,每次一镜到底的超长对白都让我佩服她。

胤祥 2025-02-19 09:34:03 德国
#11048。75th Berlinale-最佳编剧。你们都亮分了我也出来表个态。拉杜·裘德自从转散文电影之后一下打通任督二脉了,这部除了iphone15拍摄没有什么新意。序幕cue自己《为朋友而拍的电影》和《倒霉性爱》,后面女主角的戏基本也是复制《倒霉性爱》的路数,只是更加明确自己立场:在(继续深入)揭批反对(罗马尼亚族)民族主义的同时开始反思并嘲讽白左的圣母心(这个还是值得赞赏的)。去卷罗匈两族矛盾很有可能还是受《核磁共振》启发。我最近几年极其受不了他掉书袋(这次是:完美的日子、布莱希特、日本佛教),罗马尼亚人真不那么讲话……至于跑焦这个问题,我并不觉得这是个可以政治化的问题(因为完全没有成为影像的基础结构,跟学生酒吧那里至多是表现喝大发了),反倒拉杜裘德的洪常秀化非常成问题……

鲍勃粥 2025-02-20 17:42:30 德国
6.0/10 #Berlinale75 理性上当然是优秀的作品,情感上对拉杜裘德依然极其复杂:方法上延续了他一贯的社会干涉性和混纪录片的观察,且手机拍摄提供了Solanas and Getino的Third Cinema宣言中提到的工具优势,有理由相信流浪汉在街上游走的片段与真实的路人互动,一种社会实验或带有侵入式的行为艺术。而类其在前作中采用的车祸纪念碑片段的最后的建筑观察也具有怀斯曼式的影像组织逻辑。但是无论是反复在对话的笑话中提及中国还是《完美的日子》或是歪改禅宗法道,拉杜的以罗马尼亚为中心的对周遭的放荡戏谑和疯癫讽刺仍未得到克制,似乎流于他自己言说的“with the flow”,沉浸于当下媒体与媒介的海啸之中,他似乎既不期待与非欧洲的非西方有更深层的对话,也不奢求电影所能带来的潜力和重想象,他似乎已经被溺爱成暴戾版的早期伍迪艾伦,脱口秀电影。

把噗 2025-08-09 15:21:48 北京
罗马尼亚后入特兰西瓦尼亚,还配合狗叫,绝了。

幻洲 2025-02-20 08:44:38 德国
确实展现了当下人们在道德/政治/身份困境面前的无法自洽(like“老爷心善,见不了穷人”),但反反复复强调这种不自洽,好像也没对此做出什么有价值的回应。当然比起奥斯特伦德的傲慢和自以为是,拉杜裘德起码还真正尊重当代生活的混沌,但这就足够了吗?现实主义在这个抽象时代越发进化为地狱笑话合集,感觉也失去了真正的锐度。

Parity 2025-02-20 16:23:46 德国
# 75. Berlinale3-很普的玩票之作。明确的短引入-长展开结构:开场简短地刻画流浪者的黑色幽默日常,制造经典的道德困境,并以真正的主角,负责驱逐流浪者的法警与不同人在变换的场景中漫长的交流、忏悔、慰藉进行展开。民族主义、网络暴力,对罗匈两族、底层和中产的双面讽刺……几乎都是对于两部前作话题的复制,而故事张力、场景构建和体系运作机制的展现在iPhone摄影(不明所以的自动对焦)下更是全方位降级。与时俱进、辐射到欧陆的元素仅有对战争时事和欧洲电信商捐赠订阅的提及,“25”不知从何而来。Kontinental本意则为一所豪华酒店的名字。结尾依旧插入了裘德signature资料影像,展示了反映不同阶级分布与差异的建筑和街景,有些无趣。全片最好笑的是开涮Perfect Days

嘟嘟熊之父 2025-02-19 22:01:59 西班牙
依然关乎公民的道德,以及维护此种道德所要承受的重压与苦痛。方法层面的返璞归真——从躁动节奏下的信息轰炸转向重复朴素专注的倾吐与聆听——甚至构成了另一种道德,回归真实场所与真实面孔邂逅交流,在愤怒之余重新拾起好奇、耐心与善意,并坚信最简易的工具与武器便足以铭记与反击。

贵久 2025-08-07 23:17:01 上海
延续拉杜裘德这几年的创作,作为当代罗马尼亚电影的代表,他确实能接棒蒙吉、普优,上个时代的罗马尼亚渴望融入世界,但磕磕绊绊,最后发现打铁不能是“自身不硬”;这个时代去逛了一圈世界的罗马尼亚则自嘲“不要太期待这个世界”,发癫、玩梗、犬儒,是这个时代的特写,于是他连拍三部“逢事必怨”,而裘德电影的优点是能把这份怨的来处厘清。本片看似还在拍“当代左派的虚伪”,但裘德确是更近一步地在聊2025年的道德焦虑,女主公务员的身份尤甚,如果没有焦虑,她就不会先后向亲缘、性、宗教去寻良心的安处。战争就在眼前发生,自以为安全的人们却也必然经受道德的考验,是像百年前那样默不作声的绥靖,还是站出来宣示尚存良知,女主的这种分裂、自不察觉的表演,是当下很多人的日常,上个时代的理想与道德被嘘,在这种逻辑下也就成了必然。

圆首的秘书 2025-02-19 00:36:04 北京
年度十佳预定。无论标题还是结尾一连串空镜都和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欧洲电影形成呼应,拉杜·裘德也通过民族主义历史与当下中的特兰西瓦尼亚给出了整个柏林最生动的人物和文本结构,他拒绝屈从于任何意识形态,拥抱这个世界的混沌,与陈词滥调战斗,与虚假光鲜战斗,与平滑沉溺战斗。自动对焦中也可以诞生伟大!那个完全不知道焦点要去到哪里的世界,不才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吗?

Lady Midnight 2025-02-20 07:31:00 北京
#Berlinale 一个正直勇敢有阅读量的当代人“美丽的”精神状态

Ixniyniyu 2025-02-21 23:57:42 德国
很好地描绘了欧洲精神:光说不做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2025-08-08 11:35:24 新西兰
典型的欧洲白左困境。拉杜·裘德还是喜欢开一些倒霉性爱的流氓玩笑啊,只是一件事要重复讲五遍,这话痨症真的很不可🚫🚫🚫

大奇特(Grinch) 2025-08-10 11:37:22 北京
用iphone15拍摄,闪耀着幽默感,对现代社会的讽刺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讨论人类和欧洲(特别是欧盟)的紧迫问题,还有巴尔干国家之间的相互厌恶。不仅嘲笑那些“愚蠢”角色和他们的偏见,还反复证明了刻板印象是多么没道理。发现有许多不同年代和风格的建筑,它们通过立面和墙壁的轮廓相互融合,融合成共同景观的画面是创作者对国家间那么多冲突和争端的回应。

KID Y 2025-02-26 12:22:16 英国
8.2 有一些残忍的笑话,但道德的困境只是幌子,本质上还是对当今社会现状的嘲弄,尽可能将视野望向所有内在与外在的矛盾,毫不偏倚地抨击任何犬儒/民族的个体;手机摄影的自动对焦无疑是本片的重中之重,它让太多人以为自己看清了一切,实际上任何程度的动作都会产生残影,混乱已然是这世界的底色。

耐观影-Xavier 2025-02-19 04:30:29 法国
本以为是一个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结果是欧版祥林嫂同一件事哭诉一百遍,不停提及加沙和俄乌也是太过了

Voll-Los 2025-02-20 19:41:38 德国
4.5,远方罗马尼亚homie一出来就把主竞赛的金熊标准放在那里,也用极其扎实高能的编剧功力,针砭时弊紧跟时代的犀利思考和良好的电影节奏直接教年轻导演们做人了。早场看拉杜真的提神醒脑而清爽,能get到他谈话每个点产生共振大约代表可能也真的进入到了某种欧洲左翼的思考构境,文本的结构性依然稳如泰山,一个简单的事件在带着城市漫游和被长空镜头交织的城市奏鸣曲的节奏中持续发酵,不断解域再结域,解码再编码。虽然说相比他前作少了一些爆点,也稳当地延续了他事件电影独特的结构性,但绝对不是没有新的东西,不管更丰富的影像语言还是他从罗马尼亚性中出走更多思考欧洲性和当下的生存普遍性的问题,都代表了拉杜扎实,有生命力和持续精进的思考,可能金熊有难度,但是拉杜拿个奖应该是轻松的。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拉杜?

红酒与谋杀 2025-02-19 06:28:51 德国
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如此直白外露,甚至是浅薄的政治宣讲,表达上无非还是在吃老本,嚼了吐,吐了嚼,残羹冷炙也当宝,我说你们欧洲艺术片导演没活儿了就别硬整了吧?一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的思想搁这儿当小学生作文翻来覆去地写,难道这还不算当下欧洲电影的困境?这次再塞奖就说不过去了吧?主题前置化、语用定型化,连同社会空间也直接变为可被随意支配的立场宣读阵地(大段双人对话的固定长镜头),影片开场二十分钟后(核心事件形同虚设,根本就是个幌子),导演的心思便一览无余了,目的性太强了。拍法和表达,这里里外外全无深度,也毫无技术含量可言。(btw: 片中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只是技术失误造成的,种种这些技术上的瑕疵首先并不隶属于本片的影像结构,怎么可能成为政治化的表达呢?

冰红深蓝 2025-09-05 03:02:52 上海
拉杜·裘德又一部值得观看的“社会政治论文电影”,柏林最佳剧本实至名归。1.从独特片名、手绘海报到道德危机线均致敬与重构罗西里尼[一九五一年的欧洲],只是当代似乎再无法出现基督教人道主义进路里褒曼那样被社会宣判为离轨者的圣徒(抑或真正无私的博爱践行者),本片女主尽管不断求安慰和倾吐/表演罪疚感,但至终未脱离中产阶层体系,亦无有效行动,由此成为对“白左”的反讽。2.前1/3处受害与加害者的视角突转承袭[惊魂记],插入的城市空镜、黑色电影[绕道]、兴登堡灾难录像等则继续后现代拼贴思路。3.iPhone自动对焦+纪录片式拍摄;从(心不在焉的)闺蜜聊天到(别有所图的)跨阶层跨文化扯淡&交合,再到(严肃却保守封闭的)神学开解。4.无解的国族主义、身份政治、战争及移民问题。5.布莱希特。(8.3/10)

kylegun 2025-08-24 01:22:47 上海
恐龙公园的拾荒与祷告,机器狗无稽骚扰前信息世代遗族,辛德勒胸章,反休假苦行,抽象底层NGO援助和现实墙角粪便之别让《完美日子》躺枪,民粹主义老娘离岸爱国,师生不伦说说禅,手雷掩耳无人机,遥控小车东正教……相同场景的前后不同阶级视觉切入,对社会各群体代表进行祥林嫂式自我忏悔却放大了同理心认知混乱,玩得挺开心

2025-02-21 22:44:56 荷兰
随城市漫游进行的人声采样,所有戏谑和揶揄都服务于言下之意,也没有贡献比饭桌上的老男说教更显眼的政治视点

赛高次元

发表评论